吳秋賢
WU, Chiu-Hsien
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Lih Pao Cultural Arts Foundation
◆ 請問「藝術」對於您的意義是什麼?
藝術的偉大意義在於,它能顯示人們真正的情感和內心熱情的世界跟生活的奧秘。藝術對我來說,我覺得它是是一種直覺和感受,就像是我們看見一幅美好的作品或一件具有生命力的雕塑,帶給人們的那種愉悅的感覺。我想這種感受到的感動或是愉悅,或是驚喜。 另外我也非常認同蔣勳先生所提過的「藝術其實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是一種生活美學的理念和實踐,每個年齡層所看到的美其實都不一樣。」具有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才能跟藝術沒有距離,生活有溫度,也才能在藝術的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跟價值。
◆ 請問是什麼契機,讓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推廣(雕塑)藝術創作?
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雕塑雙年獎」的初心有兩點,第一點是培育本土新銳的藝術家,第二點是延續和傳承台灣雕塑藝術的使命。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自2011年開始舉辦,一路走來至今已邁向第10年。我們發現雕塑除了可以跟空間融合,雕塑也可以和建築對話。雕塑不只具有視覺之美,也有觸感之美,很多雕塑都是紀錄生活記憶的一些生動景象。舉辦「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我們也是希望能夠透過雕塑的藝術平台,除了為正行進在探索之路的台灣新銳藝術家提供培育的助力,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讓世界各國的藝術家能齊聚一堂,藉由雕塑來相互交流對話。「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是台灣第一個以雕塑為主題的大型徵件比賽,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衷心期望能夠持續培育、厚植台灣藝文的沃土,讓藝術的花朵開枝散葉,文化創意能自由滋長,呈現雕塑藝術未來多元的樣貌跟發展。
◆ 藝術作品與建築,請問您如何看待兩者間的關係?
我們常說建築其實是最大的雕塑作品,建築大師漢寶德說:「公共藝術不在搶建築的鋒頭,而是強化建築的價值。」 建築應該是一項理性和科學的專門技術,雕塑則是呈現一種具時代性的人文思考美學。建築跟雕塑,我認為都肩負著「提升環境美感」與「感動群眾」的社會責任。藝術本來就源自於生活,建築、空間、環境跟社會的連結都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是有一座好的公共雕塑作品,在周邊的環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更經常成為城市空間重要的標誌,除了開啟當地民眾對都市規劃與未來社區的想像跟討論,我想它更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建築、城市跟生活的關係。
◆ 以雕塑藝術來說,請問您認為台灣和世界相比,有哪些優缺點?
我覺得台灣的藝術創作能量很豐沛,藝術家們也都非常的優秀,對於年輕雕塑藝術家來說,他們欠缺的是一個被看見的機會。台灣的新銳藝術家在國際上普遍能見度都不足,缺乏一個藝術行銷的助力和幕後經紀的推手,因此基金會在十年前開始舉辦「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目的其實就是要培育新銳優秀的藝術家,藉由雕塑獎的交流,能夠在台灣發生交匯與激盪,期望他們的創意被看現,才華也能夠被發現,透過雕塑獎的這個舞台,在世界發光發熱。
◆ 請問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來是否有新的藝文計畫?或是希望與哪個藝術家(或風格)合作?
未來在台灣中部埔里地區,將會增加一個具有洗滌身心靈及充滿文化藝術的休閒場域,這是麗寶集團歷經數年精心規畫設計、佔地45公頃的「南投埔里赤崁頂遊樂區開發計畫」案,基金會在未來也預計會協助成立雕塑公園,不僅提供藝術家一個專業的展演空間,同時也會讓民眾有機會可以近距離用全新的視角來跟藝術品交流對話。跟藝術家合作的話我們並沒有設限,就像海納百川,我想用一種開放與寬闊的態度來看待,只要是優秀的藝術家,未來都可以是基金會合作的對象。
◆ 綜觀臺灣藝術雕塑近年的發展,您認為未來將有什麼發展?
雕塑從古至今,一直在人類生活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反映當時的時空背景、自然與人文,環境和社會。台灣早期的雕塑家比較多是佛像或民間藝術家,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教化和宗教的意義,隨著台灣社會型態的轉變,也改變了台灣的雕塑創作,不論在媒材使用、觀念論述或展示手法,都更加的豐富多元。時代的轉變會反映在雕塑創作上,我想未來大家都會用一個更開放的觀看角度來看待現在多元的創作。我認為未來台灣的藝術發展 需要與社會、自然、環境來互相連結,藝術家需用一個比較宏觀的面向,透過作品來呈現對社會文化議題的整體關照。在台灣多元的創作環境下,期望能夠有更多不同形態作品被創作出來。
◆ 最喜歡(或最近關注的)藝術家/藝術作品?
我非常欣賞的是台灣的藝術家戴士偉,他也是「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第四屆的首獎得主,他的得獎作品是一個石雕作品叫做 《時間/空間》。它是用大理石的雕刻來呈現布的凝態,透過實體之物來呈現感受、虛的存在,也呈現出時間與空間的關係。